欢迎访问中药36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医养生 >> 秋季养阴防燥该怎么做 秋季养生的禁忌

秋季养阴防燥该怎么做 秋季养生的禁忌

来源:中药360 时间:2016-11-09 14:05 编辑:admin 手机版访问
导读:秋季养阴防燥的关键是什么?秋季养生的禁忌有哪些?...

  秋季养阴关键在于防燥

  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。所以,顺应秋季的自然特性来养生。进入秋季之后,雨水渐少,天气渐凉而气候干燥,极易出现秋燥。中医认为,燥乃六淫之邪,为秋季主气,其性干燥,易耗津液。常见口干舌燥、鼻涩咽痛、皮肤干枯、大便干结、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,秋季防燥,要以养阴清燥、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。防秋燥,重在饮食调理,适当的选食一些能够润肺清燥、养阴生津的食物。秋天是收获的季节,有很多时令水果上市,这些水果都是我们防燥的好食物。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,如:黄瓜、冬瓜、西红柿、芹菜等。水果应食用养阴生津之品,如:葡萄、西瓜、梨、香蕉等。

  秋季养阴重在养肺

  中医认为,肺主秋季,秋气应肺。从季节养生角度看,秋季最宜养肺。另外秋季主收,燥为秋季之主气,而肺为“娇脏”,不耐寒热,肺合皮毛,通过鼻与外界相通,故很容易被秋燥所伤。呼吸道系统是一个开放的器官,从鼻腔到气管再到肺部。秋季由于早晚比较凉、温差比较大,干冷的空气容易侵害和损伤粘膜导致呼吸道疾病,从而产生口干咽燥,干咳少痰,皮肤干燥,便秘等症状,重者还会咳中带血,所以秋季重点养肺,以免感冒等呼吸道疾病频发。

  在生活起居方面养肺要“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。立秋时节,秋高气爽。晚上早睡,就可以聚敛阳气,而阳气则为我们立根之本,而早起的话可以使肺气得到舒展,防止收敛太多。立秋时节气温变化大,因此要根据气候变化,适当增减衣服,以免身体受凉。

  根据自身的体质状况,可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,如:太极拳、五禽戏、八段锦、慢跑、呼吸操、快步走等。其中如太极拳等传统健身运动对于增加肺活量,改善慢性呼吸病患者的肺功能,练习深沉而缓慢的呼吸具有很明显的作用。需要注意的是立秋时节在户外活动后,要及时擦干汗,防止着凉。

  养肺最好的办法就是食疗。秋季饮食要“少辛多酸”,即多吃润肺的食物。首选物品就是百合,它具有润肺止咳、养阴消热、清心安神的作用。其次,就是多吃胡萝卜、豆浆、柑橘、甘蔗、萝卜、银耳等润肺清肺的食物,目前正是梨子上市旺季,人们不妨多食些梨。在秋季要减少进食过燥的食物。比如一些煎炸类食物,还要适当少吃姜、葱、辣椒等辛味食物。需要提醒的是,立秋过后,由于天气逐渐变得凉爽宜人,所以人们的食欲便会逐渐好转。不过此时人的胃肠功能还处于较弱的状态,还没有从夏季饮食的习惯中调理过来,立秋之后生食大量瓜类、水果容易引发胃、肠道疾患。因此,脾胃虚寒者注意不宜食用过多。

  秋季养阴耐寒防冬病

  立秋之后,气清风寒万物变色,早晚凉风时至,秋风秋雨渐多,气候多变,此时,应顺应时令,重视养生,以提高健康水平,增强抗病能力,也就是机体的自身免疫力。俗话说,“春捂秋冻”,适当的秋冻,顺应秋季自然收敛,重视耐寒锻炼,如早操、慢跑、冷水浴等,养成“耐寒”体质,可以保证机体从夏热顺利过渡到秋凉,提高身体对气候变化的适应性和抗寒能力,从而激发机体逐渐适应寒冷环境,这对于老年、儿童、体弱者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、心脑血管疾病等冬季常见的各种疾病,尤其是呼吸道疾病能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,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,预防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。

  秋季养阴不忘精神调养

  自然界的秋风落叶,往往使人触景生情,常令人心生秋愁,诱发消极情绪,即悲秋。古人认为秋季的精神养生应做到“使志安宁,以缓秋刑,收敛神气,使秋气平,无外其志,使肺气清,此秋气之应。”也就是说,秋季养生在精神调养上也应顺应季节特点,以“收”为要,收敛神气,心平气和,以适应秋季清肃、容平之气,以一颗平常心看待自然界的变化,或外出秋游,登高赏,令心旷神怡;或静练气,收敛心神,保持内心宁静;或多接受阳光照射,转移低落情绪。做到“心境宁静”,避免悲伤情绪,让自己保持乐观愉快,这样才会减轻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,才能适应秋天的特征。

  养生八大忌:

  不急于吸烟

  饭后吸烟的危害比平时大10倍。这是由于进食后的消化道血液循环量增多,致使烟中有害成分大量吸收而损害肝、脑及心脏血管。

  不急于吃水果

  饭后一只水果被奉为金科玉津,但医学家却提出了异议。但食物进入胃里需长达1至2小时的消化过程,才被慢慢排入小肠。餐后即食水果,食物会被阻滞在胃中,长期可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

  不急于饮茶

  茶中大量鞣酸可与食物中的铁、锌等结合成难以溶解的物质,无法吸收,致使食物中的铁质白白丢失。如将饮茶安排在餐后一小时就无此弊端了。

  不急于上床

  俗话说“饭后躺一躺,不长半斤长四两”。饭后立即上床容易发胖。医学家告诫人们,饭后至少要休息20分钟,再上床睡觉。哪怕是午睡时间也应如此。

  不急于散步

  饭后“百步走”,会因运动量增加,而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。特别是老年人,心功能减退,血管硬化及血压反射调节功能障碍,餐后多出现血压下降等现象。

  不急于开车

  事实证明,司机饭后立即开车,容易发生车祸。这是因为人在吃饭以后胃肠食物的消化需要大量的血液,容易造成大脑器管暂时性缺血,从而导致操作失误。

  不急于松裤带

  饭后松裤带,会使腹腔内压下降,这样对消化道的支持作用就会减弱,而消化器管的活动度和韧带的负荷量就要增加,容易引起胃下垂,出现上腹不适等消化系统疾病。

  不急于洗澡

  饭后洗澡,体表血流量会增加,胃肠道的血流量便会相应减少,从而使肠胃的消化功能减弱。

热点排行

好文阅读

快速导航Navig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