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对睡眠的认识 中医方法帮你睡了好觉
中医对睡眠的认识
中医有关睡眠主要有4种理论:阴阳消长论、营卫循行论、心主神明论、脑主神明论。虽然临床上有“脑主神明”和“心主神明”的争论,但很多医家在承认心脑共主神明的同时,往往依据临床各有所侧重,现代关于睡眠机理的中医论述大都基于此。
徐凌云和高荣林将中医睡眠学说概括为阴阳睡眠学说、卫气运行睡眠学说和神主睡眠学说。以阴阳睡眠学说为总纲领,揭示了睡眠和觉醒的基本原理;卫气运行睡眠学说是阴阳学说的具体化,揭示了睡眠的运动本质;而神主睡眠学说这突出了中医的整体睡眠观,揭示了睡眠是人体整体的生命活动形式。董德懋则将睡眠障碍概括为:阴虚失眠、胃不和失眠、阳虚多寐、湿重多寐,在对睡眠的认识中,他也特别强调阴阳的主导作用。俞宜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,这种反映是属心、脑神经活动的范围。且肝主疏泄,调节精神情志,所以心、脑、肝与睡眠关系密切。
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
中医关于睡眠障碍的辨证论治颇为丰富,近年来不少医者从临床实际出发,探求其发生的机理,提出了一些新的辨证思路。
1.从五脏论治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其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于肝,波及五脏,统顾五脏实体病证。提倡“五脏皆有不寐”的整体观,从肝论治、兼顾他脏、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,并由此分脏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。
2.从精神情志论治 伊明瑞等认为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,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、多疑型、紧张型、抑郁型,分别选用清热泻火、疏肝降逆法,滋阴清热、理气解郁法、清心宁神、调和肝脾法等治之,取得良好效果。
3.从昼夜节律论治 郁青萍和高翔等认为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,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―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。遵循这一规律,提出“因时制宜”治疗失眠。
4.从心肾相交论治 陈武山认为所有的失眠都是“火不归根”引起的,所有的治疗方案,最终都需要回到“引火归根、心肾相交”的问题上来,并将失眠分为五型:肝气郁结型、肾精不足型、心火旺盛型、经脉瘀阻型、痰湿阻滞型。
5.从肝脾论治 张其慧认为导致失眠一证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,中医治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,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注重调理肝脾。
6.从胃论治 许映絮和陈英杰认为“胃不和则卧不安”应理解为:凡伤及脾胃之阴阳气血,使胃气不安和者,均可导致或加重失眠。并认为遣方用药应常常顾及胃气:苦寒败胃,清热泻火之品不宜大量、久用,中病即止,或兼投养阴清热之品;重镇伤胃,重镇潜阳之品易伤胃气,非阳亢者,应慎用之,推崇用琥珀及珍珠末,认为此二品镇惊安神之力不弱,且不伤胃气,并可加入麦芽、神曲、鸡内金以助胃运化;酸涩敛收,失眠多兼痰夹火,酸涩之品易留邪,邪若不去,终致后发,故慎用。
7.从顾护阳气论治 唐国斌认为治疗失眠应该注意顾护阳气,尤其是肾阳。失眠初发之时,人体处于心理应激状态,交感神经兴奋,主要表现为火热阴虚之象,但交感神经长期兴奋则会逐渐疲劳而形成阳虚证,这时应适当考虑应用补阳药作为反佐;如果长期失眠,阳气必亏,更应重视温阳药的应用,而他法则不足以取效或取效缓慢。在临床上强调使用肉桂等温阳通阳之品。
8.从交通阴阳论治 孙建平认为失眠的根本病机是卫气浮燥于外而营阴孤立于内,阴阳阻格不通所致。因此治疗失眠的关键在于以药引阳入阴。半夏同时具有“从阴到阳”及“从阳到阴”的特性,具有交通阴阳的作用,因而在治疗失眠的方药中应该选用,不应畏其辛燥。
9.从瘀论治 赵成志等根据“久病入络”、“久病必瘀”的观点,认为顽固性失眠治必活血化瘀,宜用血府逐瘀汤之类。
虽然各位医家提出了众多辨证新思路,但少有创新性,大都是在睡眠障碍总体辨证思路中强调某一点,依据的大都是自己的个人经验,且缺乏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依据。
治疗方法
(一)内治法
1.汤剂 汤剂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中医药疗法,大多数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,循经典古方而治,而有些医家则根据自己的观点自创汤剂:连玲霞自拟清浊安神汤(茯苓30g,柴胡15g,川芎9g,半夏10g,陈皮10g,枳实10g,黄连9g,黄芩9g,当归10g,泽泻9g,车前子10g,石菖蒲15g,远志10g,甘草9g)治疗失眠,总有效率95.8%。陈祖周自拟加味生铁落饮(生铁落100g,丹参30g,茯神15g,远志10g,琥珀10g,辰砂5g,柏子仁20g,制胆星10g,桔红5钩藤10g,龙胆草10g,白芍15g,淮小麦30g,大枣15g,炙甘草10g)治疗梦游症,取得较好疗效。王昆在控制饮食和使用降糖药控制血糖的基础上,自拟地黄枣仁汤(炒酸枣仁、夜交藤各30g,生地、茯神、丹参各20g,山药、枣皮、枸杞、桑葚、合欢皮、五味子、川芎各15g,炙甘草10g)治疗糖尿病并发失眠,总有效率100%。
2.中成药 张洪俊强调使用中成药也应该辨证论治,用逍遥丸治疗肝郁脾虚型不寐,每次6g,,每日2次。用血府逐瘀汤口服液治瘀血内阻型不寐,每次10ml,加龙胆泻肝丸5粒,每日2次。用生脉饮口服液治气阴两伤型不寐,早晨、中午各10ml,晚临睡前服20ml。先予藿香正气胶囊,芳香化湿、健脾和中,后改归脾合剂,益气健脾、养血安神治脾虚湿困型不寐,藿香正气胶囊每次2粒,每日3次,归脾合剂每次100ml,每日2次。
3.单味药 许英章对于长期体弱畏寒不寐者,采用每日煎服一杯淫羊藿代茶,用量可从10g,开始,如无不适,1周后增至15g,2周后增至20g。付美琴等仿西医晨兴奋、晚镇静,自拟失眠方:
(1)五味子30-60g,捣烂,水煎,每晨空腹顿服。
(2)炒酸枣仁30-90g,水煎,每晚睡前顿服。
(二)外治法
1.针刺治疗 和汤剂治疗一样,一般均依据中医理论辨证施治。刘月芝认为失眠与中风有相似之处:病位均在脑,均与神志有关,病机属于“上实下虚”。据此提出针灸治疗应该采用清上补下法,选穴为:头三神(神庭、本神、四神聪)、风池、曲池、外关、合谷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冲。患者取平卧位,头三神平刺,用连续压手法,以得气为度。曲池、合谷、外关用捻转泻法,足三里、三阴交、太冲用捻转补法。治愈率78.0%。刘瑞云认为老年人失眠多为阴津亏耗,不能制阳,阴阳失交所致。根据“夜以阴为主,阴气盛,则目闭而安卧,若阴虚为阳所胜,则终夜烦扰而不眠也”的理论,以针刺阴经为主治疗老年人失眠症38例,治愈24例。有人则善于特殊取穴,向诗余等针刺背俞穴治疗失眠59例,取肾俞、心俞、胃俞,针尖对准脊柱斜刺;对照组口服安神补脑液。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.5%,对照组70%,P《0.05。樊留博等报道用皮内针治疗失眠症,取穴:心俞、神门、三阴交,耳穴为神门、皮质下。心脾两虚加脾俞、足三里;心胆气虚加胆俞。对照组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安定片,每次睡前30分钟服用5mg,每晚一次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75%;对照组有效率为64.3%;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(P《0.05)。
2.推拿治疗 成为品采用按摩治疗,取穴:主穴有心俞、肝俞、脾俞、胃俞、肾俞、胆俞、神堂、膻中、神门、内关。配穴有命门、天枢、足三里、三阴交、气海、关元等。华新宇采用捏脊疗法治疗,每天1次,10天1个疗程。均取得较好疗效。
3.艾灸治疗 徐宓宓采用每晚临睡前用艾条温和灸百会、涌泉各15分钟,结果79例中,显效50例,有效26例,无效3例。
4.走罐治疗 吕金仓等以背三线(后正中线大椎穴水平旁开0.5寸,1.5寸,3寸向下各引一条平行线至腰阳关水平)走罐治疗失眠69例,总有效率95.7%。
5.中药浸泡配合足部按摩治疗 黄剑萍以中草药(毛冬青30g,威灵仙30g,鸡血藤30g等)水煎煮,待温度适宜时将双足浸于药液中,使药液浸过足面,每晚睡前浸泡约15min,而后行足底按摩,每次按摩的时间约30~40min,1次/天,10次为1疗程。观察组予以口服西药:舒乐安定1mg,每日一次,维生素B110mg。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2.86%,对照组有效率为77.50%,证明中药浸泡配合足部按摩对于改善睡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(P《0.01)。
综合以上我们可以看出,中医药治疗睡眠障碍的方法很多,在临床上各种方法均取得了较好疗效,但是较之西医,缺少规范化的治疗方案,造成了现代医学对其认可难的问题。
虽然中医有关睡眠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,但除失眠外其他类型尚缺乏专门著述,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治疗睡眠障碍的理论体系和诊疗规范也缺乏,这些都是今后的努力发展的方向。
热点排行
- 人到中年性福最重要 中老年性保健秘诀 性能力是可以提高的,下面是一套中老年性保健秘籍,主要根据中老年男性功能 … [详情]
- 吃枣的好处?吃枣要牢记6大宜5大忌 冬天很多女性都气血俩虚,需要进补,而红枣便是最好的进补食材。可是吃枣也 … [详情]
- 从手像看健康 老中医教你自测全身健康 手相如何看你的身体健康?相由身生,相随身变每个人的内心都会彰显于外。身 … [详情]
- 女人床上功夫好不好 看这六大表现就可知道 在性生活中,高质量的性生活是与男女之间默契的配合密切相关的,而女性朋友 … [详情]
- 裸睡适合老年人吗 裸睡的好处 睡衣不宜过厚,即使是冬天,也应以轻薄柔软为佳。过厚的睡衣穿着不舒适,且 … [详情]
热门推荐
好文阅读
- 黑眼圈的原因有哪些 六种居家小方法帮你去除黑眼圈 把泡过的茶叶包滤干,放在冰箱中片刻,取出敷眼。记住一定要滤干,否则茶叶 … [详情]
- 丹矾取汗方的功效 丹矾取汗方主治瘟疫 丹矾取汗方处方黄丹1两,胡椒1两,白矾1两,马蜂窝5钱。,用法用量手捏,男 … [详情]
- 黄杞皮的功效作用 黄杞皮主脾胃湿滞 纤维成束或单个散在,淡黄色,直径1441μm,壁厚57μm,孔沟不明显,有的纤 … [详情]
- 哪些女人老得快 怎样让你不变老 很多女人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,会让皮肤松弛、肤色喑哑。可还是继续做着这 … [详情]
- 扛板归的功效作用 扛板归治似麻风型的脱节癞 多年生蔓性草本,全体无毛。茎有棱,棱上有倒生钩刺,多分枝,绿色,有时带 … 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