豆蔻
豆蔻植物形态和药材性状
【名称】豆蔻
【别名】:原豆蔻、紫豆蔻、豆蔻、豆叩。
【来源】: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白豆蔻的近成熟干燥果实,均为栽培。
【产地】:出产于越南、泰国、柬埔寨、印尼等地。
【性状】:果实类圆球形,具不显著的钝三棱,顶端有突起的花柱基,下端带有果柄或果柄脱落后凹入的痕迹。直径约为1.2~1.7厘米。表面单黄白色,光滑或略显隆起线(维管束)多条,花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围,均具密集的棕色毛茸。果皮脆,木质,易纵向裂开,内含种子20~30粒,集结成球,习称“蔻球”。蔻球分三瓣,有白色隔膜分隔,每瓣有种子7~10粒,习称“蔻米”或“蔻仁”,为不规则的多面体,直径3~4毫米,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,有微细的波纹,一端有圆形小凹点。质坚硬。断面白色粉质。气芳香,味辛凉,略似樟脑。
豆蔻的功效与作用
【豆蔻的功效与作用】
辛,温。归肺、脾、胃经。化湿消痞,行气温中,开胃消食。用于湿浊中阻,不思饮食,湿温初起,胸闷不饥,寒湿呕逆,胸腹胀痛,食积不消。草豆蔻还可与花椒、八角和肉桂等药材配合使用作为食品调味剂,可去除鱼、肉等食品的异味。此外,草豆蔻茎杆韧性大、通透性能好,是上等编织材料,编织的坐垫冬暖夏凉,具有预防和治疗坐疮的功能。
化湿行气;温中止呕;开胃消食。主湿阻气滞;脾胃不和;脘腹胀满;不思饮食;湿温初起;胸闷不饥;胃寒呕吐;食积不消。治气滞,食滞,胸闷,腹胀,噫气,噎膈,吐逆,反胃,疟疾。
①《开宝本草》:主积冷气,止吐逆,反胃,消谷下气。
②《本草图经》:主胃冷。
③《医学启源》:《主治秘要》云,肺金本药,散胸中滞气,感寒腹痛,温暖脾胃,赤眼暴发,白睛红者。
④杨士瀛:治脾虚疟疾,呕吐,寒热,能消能磨,流行三焦。
⑤王好古:补肺气,益脾胃,理元气,收脱气。
⑥《纲目》:治噎膈,除疟疾,寒热,解酒毒。
⑦《本草备要》:除寒燥湿,化食宽膨。
【主治】:寒湿气滞,胸闷不畅,脘腹胀满,呕吐呃逆,消化不良。
【禁忌人群】:
阴虚内热、胃火偏盛、口干口渴、大便燥结者、干燥综合症及糖尿病人忌食。
①《本草经疏》:凡火升作呕,因热腹痛,法咸忌之。
②《本草汇言》:凡喘嗽呕吐,不因于寒而因于火者;疟疾不由于瘴邪,而因于阴阳两虚者;目中赤脉白翳,不因于暴病寒风,而因于久眼血虚血热者,皆不可犯。
③《本草备要》:肺胃火盛及气虚者禁用。
④《本经逢原》:忌见火。
【适宜人群】:
一般人群均可食用。尤适宜脾胃气滞,食欲欠香,不思纳谷,胸闷腹胀,嗳气反胃,舌苔厚腻者。
豆蔻的分类
【分类】
1、小豆蔻,三角蔻、印度小白蔻。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小豆蔻及其变种的干燥近成熟蒴果。均为栽培。主产于斯里兰卡、印度等地。果实为长卵形,两端尖,具三棱形,长径1~1.5厘米,短径约1厘米。表面乳白色至淡黄棕色。质坚韧,不易开裂,味芳香而辛辣,无樟脑味。过去曾哟进口,现已少见。
2、豆蔻,是进口商品,过去香港商人为了追求利润,分成加大贡蔻、拣蔻、顶紫蔻、十开蔻等。现由产地原货直接进口,统称白豆蔻。其个大完整,种仁饱满者称紫莞;个小色暗有时带棕色,外皮抽皱,种仁瘪瘦者称小白蔻或枫蔻。
3、豆蔻脱落或剥下的果壳,习称豆蔻皮。其干燥花序称豆蔻花,少数为穗状膜质的碎片,亦供药用。效用同蔻仁而力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