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中药36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药大全 >> 白屈菜的中药价值与功效

白屈菜的中药价值与功效

来源:中药360 时间:2013-06-04 15:26 编辑:彩虹云 手机版访问
导读:白屈菜有镇痛,止咳,杀菌,利尿,解疮毒之功。治急慢性胃炎,胃溃疡,腹痛,泻痢,咳嗽,肝硬化腹水。...

白屈菜的中药价值与功效

  【出处】《救荒本草》

  【拼音名】Bái Qū Cài

  【别名】地黄连、牛金花(《植物名汇》),土黄连(《东北药植志》),八步紧、断肠草、山西瓜(《辽宁经济植物志》),雄黄草(《陕西中药志》),山黄连(《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假黄连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小野人血草(《陕西中草药》)。

  【来源】为罂粟科植物白屈菜的带花全草。5~7月开花时采收地上部分,置通风处干燥。

  【原形态】

  多年生草本。主根圆锥状,土黄色。茎直立,高30~100厘米,多分枝,有白粉,疏生白色细长柔毛,断之有黄色乳汁。叶互生,1~2回单数羽状全裂;基生叶长10~15厘米,全裂片2~5对,不规则深裂,深裂片边缘具不规则缺刻,顶端裂片广倒卵形,基部楔形而下延,上面近无毛,下面疏生短柔毛,有白粉;茎生叶与基生叶形相同。花数朵,近伞状排列,苞片小,卵形,长约1.5毫米,花柄丝状,有短柔毛;萼片2,早落,椭圆形,外面疏生柔毛;花瓣4,黄色,卵圆形,长约9毫米;雄蕊多数,花丝黄色;雌蕊1,无毛,花柱短。蒴果条状圆柱形,长达3.5厘米。种子多数,卵形,细小,黑褐色。有光泽及网纹。花期5~7月。果期6~8月。

  此外,尚有大花白屈菜,花较大,花瓣广卵形,长1.3~1.5厘米。分布东北各地。

  【生境分布】生于山坡或山谷林边草地。分布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江苏、江西、浙江等地。

  【化学成份】

  新鲜植株有浓橙黄色的乳液,乳液中含多种生物碱生物碱含量0.7%或0.97~1.87%。其中有白屈菜碱41%、原阿片碱22%、人血草碱17%、别隐品碱9%、小檗碱5%、白屈菜红碱3%、血根碱1.5%、鹰爪豆碱0.1%,还有羟基白屈菜碱即氧化白屈菜碱、甲氧基白屈菜碱、隐品碱,白屈菜黄碱、白屈菜胺、高白屈菜碱、羟基血根碱即氧化血根碱。除生物碱而外,还含白屈菜酸、苹果酸、柠檬酸、琥珀酸、胆碱、甲胺、组胺、酪胺、皂甙、黄酮醇、白屈菜醇,还含强心甙,在开花期的含量最高。

  根含生物碱达1.33%或1.90~4.14%,一部分生物碱与地上部分所含的相同,另含黄连碱、刻叶紫堇明碱、白屈菜玉红碱、白屈菜默碱、菠菜甾醇、少量麦角甾醇和橡胶0.118%。

  叶含黄酮类1.43%;多量维生素C。维生素C的含量在开花期最高,可达834毫克%,在果实成熟时含量最低,为231毫克%。

  花含黄酮类2.10%。

  果实含多量胆碱、白屈菜碱和四氢黄连碱。种子含脂肪油40%、黄连碱。发芽的种子含白屈菜红碱和小檗碱。

  【性味】

  苦辛,微温,有毒。

  ①《救荒本草》:味苦微辣。

  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微温,味苦辛,有毒。

  ③《北方常用中草药》:味苦,性寒,有毒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

  镇痛,止咳,利尿解毒。治胃肠疼痛,黄疸,水肿,疥癣疮肿,蛇虫咬伤。

  ①《中国药植志》:治胃肠疼痛及溃疡。外用为疥癣药及消肿药,以生汁涂布之。

  ②《山西中药志》:下心火,退烧解热,消炎杀菌,镇痛镇静。

  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治肝硬化,皮肤结核,脚气病,胆囊病及水肿黄疸。

  ④《陕西中药志》:治毒蛇咬伤,止疼消肿。

  ⑤《北方常用中草药》:有镇痛,止咳,杀菌,利尿,解疮毒之功。治急慢性胃炎,胃溃疡,腹痛,泻痢,咳嗽,肝硬化腹水。

  【用法用量】内服:煎汤,0.5~2钱。外用:捣汁涂。

  【附方】

  ①治水肿黄疸:白屈菜、蒲公英商陆臭草根,茵陈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  ②治肠胃疼痛:白屈菜、丁香乌贼骨浙贝母胆南星、冬瓜仁。水煎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
  ③治顽癣:鲜白屈菜用50%的酒精浸泡,擦患处。(《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  ④治疮肿:鲜白屈菜捣烂敷患处。(《辽宁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  ⑤治胃痛,泻痢腹痛,咳嗽:白屈菜五分至二钱,水煎服。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  ⑥治稻田皮炎,毒虫咬伤,疥癣:白屈菜捣烂外敷或制成浸膏涂患处。(《东北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
  【临床应用】

  ①治疗百日咳

  取白屈菜全草制成100%糖浆,小儿6个月以内每次5~8毫升,6个月至1岁8~10毫升,1~3岁10~15毫升,3~6岁15~29毫升,6岁以上20~30毫升,每日3次,饭前服。单纯型连服8天,混合型12天。治疗500例,治愈355例,好转116例,有效率为94.2%。以单纯型效果较好;混合型宜并用抗菌药物。

  ②治疗慢性气管炎

  取白屈菜全株1斤,生甘草1两,加水共煎3次,药液混合再浓缩使每100毫升约含生药4钱,每日3次,每次30毫升。治疗34例,近期控制7例,显效15例。亦可制成浸膏片(每片含浸膏0.5克),每服4片,每日3次。疗效与煎剂相似。成熟之白屈菜效果似较好,反之则差,且易产生副作用。

  ③治疗青年扁平疣

  取新鲜全草榨汁,以棉球蘸汁擦患处,每日3次,每次5~15分钟,痊愈为止。治疗18例,治愈4例,显效3例,有效4例,5例结果不明。用药后半数有不同程度的刺激症状,如疼痛、瘙痒等。

  ④用作镇痛解痉剂

  取白屈菜、地榆等量,制成千浸膏粉,日服3次,每次1~2克。对于胃肠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,有缓解作用。

  【以上摘录】《*辞典》

  【拼音名】Bái Qū Cài

  【别名】山黄连、土黄连、牛金花、八步紧、断肠草[北京]

  【来源】为罂粟科白屈菜属植物白屈菜Chelidonium majus L.,以全草入药。花盛期采收,割取地上部,晒干或鲜用。

  【性味】苦,凉。有毒。

  【功能主治】清热解毒,止痛,止咳。用于胃炎,胃溃疡,腹痛,肠炎,痢疾,黄疸,慢性气管炎,百日咳;外用治水田皮炎,毒虫咬伤。

  【用法用量】1~3钱;外用适量,研粉调膏或捣烂敷患处。

  【以上摘录】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
热点排行

好文阅读

快速导航Navig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