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中药36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药大全 >> 苦参的功效与作用 苦参的药理作用 苦参的注意事项

苦参的功效与作用 苦参的药理作用 苦参的注意事项

来源:中药360 时间:2016-01-08 09:58 编辑:admin 手机版访问
导读:苦参入药部分为根部,全国各地均产,是比较常见的一味中药,有清热,燥湿,杀虫。治热毒血痢,肠风下血的功效!苦参的注意事项!...

  【名称】苦参

  【别名】苦骨、川参、凤凰爪、牛参、地骨、野槐根、山槐根、地参。

  【药材类别】根茎类

  【性味】味苦;性寒

  ①《本经》:味苦,寒。

  ②《别录》:无毒。

  ③《本草从新》:大苦,大寒。

  【归经】入肝、肾、大肠、小肠经。

  ①张元素:少阴肾经。

  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入胃、大肠、肝、肾四经。

  ③《本草新编》:入心、肺,肾、大肠经。

  【入药部分】

  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。

  【产地和分布】

  生于沙地或向阳山坡草丛中及溪沟边。我国各地皆有分布。全国各地均产,以山西、湖北、河南、河北产量较大。

  【形态特征】

  落叶半灌木,高1.5~3m。根圆柱状,外皮黄白色。茎直立,多分枝,具纵沟;幼枝被疏毛,后变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,长20~25cm,互生;小叶15~29,叶片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,长3~4cm,宽1.2~2cm,先端渐尖,基部圆,有短柄,全缘,背面密生平贴柔毛;托叶线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长15~20cm,被短毛,苞片线形;萼钟状,扁平,长6~7mm,5浅裂;花冠蝶形,淡黄白色;旗瓣匙形,翼瓣无耳,与龙骨瓣等长;雄蕊10,花丝分离;子房柄被细毛,柱头圆形。荚果线形,先端具长喙,成熟时不开裂,长5~8cm。种子间微缢缩,呈不明显的串珠状,疏生短柔毛。种子3~7颗,近球形,黑色。花期6-7月,果期7~9月。

  【用法用量】

  内服:煎汤,3-10g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煎水熏洗;或研末敷;或浸洒搽。

  【注意事项】:

  脾胃虚寒者忌服。不宜与藜芦同用。

  ①《本草经集注》;玄参为之使。恶贝母、漏芦菟丝子。反藜芦。

  ②《医学入门》:胃弱者慎用。

  ③《本草经疏,:久服能损肾气,肝、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。

  【药理作用】

  ①利尿作用

  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兔口服或注射,皆可产生利尿作用,尿量增加前即有盐分排出之增多。但实验中所用家兔之数目较少,又未叙述饮水控制之情况,因而有人认为需进一步研究。

  ②抗病原体作用

  煎剂在试管中,高浓度(1:100)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。煎剂(8%)、水浸剂(1:3)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,强度弱于黄连,而与蛇床子相近。

  ③其他作用

  苦参碱注射于家兔,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,同时发生痉挛,终则呼吸停止而死。注射于青蛙,初呈兴奋,继则麻痹,呼吸变为缓慢而不规则,最后发生痉挛,以致呼吸停止而死;其痉挛的发作,恐系起因于脊髓反射的亢进。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0.4克/公斤。

  【​功效与作用】

  清热,燥湿,杀虫。治热毒血痢,肠风下血,黄疸,赤白带下,小儿肺炎,疳积,急性扁桃体炎,痔漏,脱肛,皮肤瘙痒,疥癞恶疮,阴疮湿痒,瘰疬,烫伤。外治滴虫性阴道炎。

  ①《本经》:"主心腹结气,症瘕积聚,黄疸,溺有余沥,逐水,除痈肿,补中,明目止泪。"

  ②《别录》:"养肝胆气,安五脏,定志益精,利九窍,除伏热肠澼,止渴,醒酒,小便黄亦,疗恶疮下部匿,平胃气,令人嗜食。"

  ③陶弘景:"恶病人酒渍饮之,患疥者服亦除,盖能杀虫。"

  ④《药性论》:"治热毒风,皮肌烦燥生疮,赤癞眉脱,主除大热嗜睡,治腹中冷痛,中恶腹痛,除体闷,治心腹积聚。"

  ⑤《唐本草》:"治胫酸,疗恶虫。"

  ⑥《日华于本草》:"杀疳虫。炒带烟出为末,饭饮下,治肠风下血并热痢。"

  ⑦《珍珠囊》:"去湿。"

  ⑧《滇南本草》:"凉血,解热毒,疥癞,脓窠疮毒。疗皮肤瘙痒,血风癣疮,顽皮白屑,肠风下血,便血。消风,消肿毒,痰毒。"

  ⑨《本草从新》:"燥湿,胜热,治梦遗滑精。"

热点排行

好文阅读

快速导航Navig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