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中药36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药大全 >> 白蔹的药用价值与功效

白蔹的药用价值与功效

来源:中药360 时间:2013-06-15 15:59 编辑:彩虹云 手机版访问
导读: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,通过实践,不断认识,逐渐积累了丰富的医药知识。中药360为大家收集了有关白蔹的药用价值与功效方面的内容,让你对它有个深刻的了解。...

  2.《本草经疏》:白蔹,若则泄,辛则散,甘则缓,寒则除热,故主痈肿疽疮,散结止痛。盖以痈疽皆由荣气不从,逆于肉里所致:女子阴中肿痛,亦由血分有热之故;火毒伤肌肉,即血分有热;目中赤,亦血热为病,散结凉血除热,则上来诸苦,蔑不济矣。其治小儿惊痫、温疟及妇人下赤白,则虽云惊痫属风热,温疟由于暑,赤白淋属湿热,或可通用,然病各有因,药各有主,以类推之,或非其任矣,尚俟后哲详之。总之为疔肿痈疽家要药,乃确论也。

  3.《本经逢原》:白蔹,性寒解毒,敷肿疡疮,有解散之功,以其味辛也。《本经》治目赤惊痫温疟,非取其解热毒之力欤?治阴肿带下,非取其去湿热之力欤?《金匮》薯蓣丸用之,专取其辛凉散结以解风气百疾之蕴蓄也。世医仅知痈肿解毒之用,陋哉。同地肤子治淋浊失精,同白及治金疮失血,同甘草狼毒之毒,其辛散之功可知。

  4.《本草正义》:白蔹苦泄,能清湿热而通壅滞,痈肿疽疮,多湿火为病,古人所谓痈疽,本外疡之通称,此疽字,非近世之所谓阴疽。结气以热结而言,苦泄宣通,则能散之,痛者亦热结之不通,《经》文以止痛与除热并言,则非泛治一切诸痛可知。目赤乃湿热之上凌,惊痫多气火之上菀,温疟本是热痰窒塞,阴中肿痛,亦湿火结于肝肾之络,总之,皆苦泄宣通之作用。医经主治,未尝不与陆氏《诗疏》同条共贯也,《别录》以治赤白,亦泄导湿热之浊垢,曰杀火毒,则约而言之耳。《日华子》谓治发背,则古之背疽,多是火毒,此与太阳经凝结之背疽不同,不可含浑。又谓瘰疬,面上疱疮,亦即《本经》主痈肿之义。又谓治肠风痔漏,血痢,刀箭疮,扑损,生肌止痛,则于《本经》、《别录》之外,多一层凉血破血,化瘀生新之义。又可作疡家外治末药,盖苦而善泄,义固相因。

  5.《本经》:主痈肿疽疮,散结气,止痛。除热,目中赤,小儿惊痫,温疟,女子阴中肿痛。

  6.《别录》:下赤白,杀火毒。

  7.《药性论》:治面上疱疮。

  8.《日华子本草》:止惊邪,发背,瘰疬,肠风,痔漏,刀箭疮,扑损,温热疟疾,血痢,烫火疮,生肌止痛。

  9.《本草图经》:治风,金疮。

  10.李杲:涂一切肿毒,敷疔疮。

  11.《纲目》:解狼毒毒。

  【以上摘录】《中华本草》

  本品为葡萄科植物白蔹Ampelopsis japonica (Thunb) Mak.的根。春秋季采挖,切成纵瓣或斜片,晒干。切厚片,生用。

  别名:山地瓜、见肿消、白根、猫儿卵

  药性类别:暂未分类

  性味与归经:味苦、辛、微寒。归心、脾经。

  功能与主治:清热解毒,散结,止痛,生肌。用于痈肿,疔疮,瘰疬,血痢,肠风,温疟,惊痫,痔漏,烫伤。

  用法与用量:内服,煎汤,3-9g;外用研末或调涂。脾胃虚寒及无实火者忌服。

  贮藏:置干燥处。

  临床应用:

  1.白蔹散(《圣济总录》)治疗耳出脓血:白蔹、黄连(去须)、龙骨、赤石脂、乌贼鱼骨(去甲)各30g。上5味,捣罗为散。先以绵试脓干,用药2g,绵裹塞耳中。方中白蔹清热解毒,散结,为君药。

  2.白蔹散(《太平圣惠方》)治瘰疬生于颈腋,结肿寒热:白蔹、甘草、玄参木香赤芍药、川大黄各15g。上药捣细罗为散,以醋调为膏,贴于患处,干即易之。方中白蔹清热解毒,散结,止痛,生肌,为君药。

热点排行

好文阅读

快速导航Navigatio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