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和药用价值介绍
来源:互联网搜集 时间:2012-06-18 17:03 编辑:admin 手机版访问
导读:川贝母功效与作用,川贝母(《滇南本草》)【异名】虻(《诗经》),黄虻(《管子》),苘(《尔稚》),贝母、空草(《本经》),贝父、药实(《广雅》),苦花、苦菜、勤母(《别录》)。【来源】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或棱......
川贝母
(《滇南本草》)
【异名】虻(《诗经》),黄虻(《管子》),苘(《尔稚》),贝母、空草(《本经》),贝父、药实(《广雅》),苦花、苦菜、勤母(《别录》)。
【来源】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①卷叶贝母
多年生草本,高15~55厘米。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,直径5~12毫米。茎直立,绿色或微带褐紫色,具细小灰色斑点。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/3或1/5的部分,通常下端对生,上端3叶轮生,少为互生;叶片线形,长5~12厘米,宽2~10毫米,先端卷曲呈卷须状。花单生于茎顶,少有2朵,下垂,钟状;花被6片,菱状椭圆形,长2.5~3厘米,外轮3片较挟,先端钝圆或梢尖,黄绿色,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:雄蕊6,长1~1.5厘米;子房3室,花柱较粗,柱头3歧而外反。蒴果六角矩形,长7~20毫米,径达12毫米。种子薄而扁平,半圆形,黄色。花期6月。果熟期8月。
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。分布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
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,惟本种鳞茎圆锥形,直径6~8毫米。叶下部的常对生,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,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4~6.5匣米,宽3~5毫米,先端不卷曲。花被片长2~2.5厘米,外轮长椭圆形,内轮矩状倒卵形,外面浓紫色,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;花丝密被短毛。
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。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。
③棱砂贝母,又名:雪山贝。
多年生草本,高25~40厘米。鳞茎圆锥形,径1.5~2厘米,鳞叶6~10片。茎绿褐色.叶互生,少有对生,无柄,基部稍抱茎,绿褐色或紫褐色:叶片长卵圆形,长4厘米左右,宽5~20毫米,先端不卷曲,上方叶窄小,顶生叶披针形。花单生于茎顶;花被长卵形,长3~4厘米,黄绿色,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,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,宽2毫米的腺穴;雄蕊6,花丝无毛。蒴果长16毫米。种子椭圆形,具翅,大小约2~3毫米;花期5月。果期7月。
生于高寒地带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【药材】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、青贝、炉贝3类。松贝、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;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。
①松贝
干燥鳞茎,全体呈圆锥形,顶端尖或微尖,直径4~12毫米,颗粒最小者称\"珍珠贝\"。表面白色诚淡黄色,外围为2瓣鳞叶,1瓣大,略呈马蹄形,1瓣小,略呈披针形,相对抱合,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。底部中央,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,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。不论颗粒大小,均能端正起立,顶端均不开裂。质硬而脆,富粉性,断面白色,呈颗粒状。气微弱,味微苦。以质坚实,颗粒均匀整齐、顶端不开裂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阿坝藏族自治州),为川贝中之最优品。
②青贝
干燥鳞茎,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,颗粒多歪曲,高5~10毫米,直径1~1.6厘米。外表色白微黄,顶端开裂,平或略尖,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,墓部常残留须根。断面粉白色,颗粒性,富粉性而坚实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小均匀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青海、四川和云南交界处,品质亦优。
③炉贝
干燥鳞茎,呈长圆锥形如马齿,顶端尖,高1~2厘米,直径约1~1.5厘米。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,形成虎纹,习称\"虎皮贝\"。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,顶端开裂,基部较尖或圆。断面均显粉白色,粉质而较坚。气微弱,味淡。以质坚实、色白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昌都)、云南(德钦、大理),品质次于松贝、青贝。
此外,尚有下列几种,亦作川贝母使用:
①岷贝,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鳞茎圆锥形。叶生于下部的对生,披针形至线形,长5~9厘米,宽5~10毫米,先端钝;上部的叶互生,对生,或3叶轮生,多成线形,先端不弯曲。花钟形,下垂,花被片长3~4.5厘米,黄色,有淡紫小斑点,花丝具乳头状突起。
主产甘肃。
药材性状似青贝,但色泽较白。
②平贝,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鳞茎圆而扁平。下部叶轮生,上部叶对生或互生,线形,长9~12厘米,宽2~6毫米,先端渐尖,呈卷须状。花单生叶腋,狭钟形,下垂,花被片长2~3厘米,紫黄色,具多数黄色斑痕。
药材圆而扁平,高5~8毫米,直径1~2厘米。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,外层2鳞片较厚,大小相似,互相合抱,顶端常开裂。断面颗粒性,粉质,坚实。气微酸,味苦。
主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③生贝,为植物伊贝母(又名:西贝母)的干燥鳞茎。
伊贝母鳞茎卵圆形。叶互生或对生,无柄,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,长4~11厘米,宽22~30毫米,顶叶轮生,线形至披针形,先端不呈卷须状。花单生或2~6朵成束状,顶生,钟形,长3~4.5厘米,宽2~2.5厘米,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,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。
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,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,高1~2厘米,直径1.5~2.5厘米。表面黄白色,有深黄色斑点,顶端尖或平,开裂或不开裂,基部扁平而凹入,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,内表面棕黄色。质轻而疏松,折断面颗粒性,微带灰质。气微弱,味微苦或带咸。以坚实而有粉性、不带咸味者为佳。
主产新疆。
④北贝,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,直径在1厘米以下。叶4~5片轮生于茎上部(仅1轮,偶有2轮),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,叶片先端不卷曲。花单生,暗紫色,上有黄色斑点。产华北、东北。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,用水稍泡,捞出,闷润,剥去心,晒干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\"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,擘破,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,拌糯米于带上同炒,待米黄熟,然后去米取出。\"
②《本草述钩元》:\"姜汁泡,去心。\"
【性味】苦甘,凉。
①《本经》:\"味辛,平。\"
②《别录》:\"苦,微寒,无毒。\"
⑧《唐本草》:\"味甘苦,不辛。\"
【归经】入肺经。
①王好古:\"肺经。\"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\"入心、肺二经。\"
③《本草经解,:\"入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\"
【功用主治】润肺散结,止嗽化痰。治虚劳咳嗽,吐痰咯血,心胸郁结,肺痿,肺痈,瘿瘤,廉疬,喉痹,乳痈。
①《本经》:\"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疮风痉。\"
②《别录》:\"疗腹中结实,心下满,洗洗恶风寒,目眩,项直,咳嗽上气,止烦热渴,出汗,安五脏,利骨髓。\"
③《药性论》:\"治虚热,主难产作末服之;兼治胞衣不出,取七枚末,酒下;末,点眼去肤翳;主胸胁逆气,疗时疾黄疸,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。\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\"消痰,润心肺。末,和砂糖为丸含,止嗽;烧灰油敷人畜恶疮。\"
⑤《本草别说》:\"能散心胸郁结之气。\"
⑥《本草会缠):\"治虚劳咳嗽,吐血咯血,肺痿肺痈,妇人乳痈、痈疽及诸郁之证。\"
⑦《本草正》:\"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。\"
⑧《本草述》:\"疗肿瘤疡,可以托里护心,收敛解毒。\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宜忌】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。
①《本草经集庄》:\"厚朴、白薇为之使。恶槐花。畏秦艽、矾石、莽草。反乌头。\"
②《本草经疏》:\"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,湿痰在胃恶心欲吐,痰饮作寒热,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,胃寒作泄并禁用。\"
【选方】①治肺热咳嗽多痰,咽喉中干:见母(去心)一两半,甘草(炙)三分,杏仁(汤浸去皮、尖、炒)一两半。上三味,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弹子大。含化咽津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丸)
②治伤风暴得咳嗽:贝母(安心)三分,款冬花、麻黄(去根节)、杏仁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炒研)各一两,甘草(炙锉)三分。上五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汤)
③治伤寒后暴嗽、喘急;欲成肺萎、劳嗽:贝母一两半(煨令微黄)。桔梗一两(去芦头),甘草一两(炙微赤、锉),紫菀一两(洗去苗土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、麸炒微黄)。上药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下二十丸;如弹子大,绵襄一丸,含咽亦佳。(《圣惠力》贝母丸)
④治小儿咳嗽喘闷:贝母(去心,麸炒)半两,甘草(炙)一分。上二味捣罗为散,如二、三岁儿,每一钱匕,水七分,煎至四分,去滓,入牛黄末少许,食后温分二服,更量儿大小加减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散)
⑤治百日咳:川贝母五钱,黄郁金、葶苈子、桑白皮、白前、马兜铃各五分。共轧为极细末,备用。1.5~3岁,每次二分;4~7岁,每次五分;8~10岁,每次七分,均一日三次,温水调冲,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。(《江苏中医》(2):36,1965)
⑥治久嗽咽嗌妨闷,咽痛咯血:贝母不以多少,为细末炼蜜和丸,如弹子大,每服一丸,食后含化,日可三服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贝母丸)
⑦治肺痈肺萎:川贝一两,天竺黄、硼砂各一钱,文蛤五分(醋炒)。为末,以枇杷叶刷净蜜炙,熬膏作丸,芡实大,噙咽之。(《医级》贝母括痰丸)
⑧治吐血衄血,或发或止,皆心藏积热所致:贝母一两(炮令黄)。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候,以温浆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忧郁不伸,胸膈不宽:贝母去心,姜汁炒研,姜汁面糊丸,每次七十丸。(《集效方》)
⑩化痰降气,止咳解郁,消食除胀:贝母(去心)一两,姜制厚朴半两。蜜丸梧子大,每白汤下五十丸。(《卫生杂兴》)
⑾下乳:牡蛎、知母、贝母,三物为细末,同猪蹄汤调下。(《汤液本草》三母散)
⑿治瘰疬便毒:皿母、皂角子各半斤。为细末,用皂角半斤锉碎,搓揉浓水,滤过作膏子,和药末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早晨酒下。(《昔济方》贝母丸)
⒀治喉痹肿胀:贝母、山豆根、桔梗、甘草、荆芥、薄荷,煎汤服。(《本草切要》)
⒁治乳痈初发:贝母为末,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,垂乳良久乃通。(《仁斋直指加)
⒂治冷泪目昏:贝母一枚,胡椒七粒,为末点之。(《儒门事亲》)
⒃治小儿鹅口,满口白烂:贝母去心为末,半钱,水五分,蜜少许,煎三沸,缴净抹之,日四、五度。(《圣惠方》)
(《滇南本草》)
【异名】虻(《诗经》),黄虻(《管子》),苘(《尔稚》),贝母、空草(《本经》),贝父、药实(《广雅》),苦花、苦菜、勤母(《别录》)。
【来源】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或棱砂贝母等的鳞茎。
【植物形态】①卷叶贝母
多年生草本,高15~55厘米。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,直径5~12毫米。茎直立,绿色或微带褐紫色,具细小灰色斑点。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/3或1/5的部分,通常下端对生,上端3叶轮生,少为互生;叶片线形,长5~12厘米,宽2~10毫米,先端卷曲呈卷须状。花单生于茎顶,少有2朵,下垂,钟状;花被6片,菱状椭圆形,长2.5~3厘米,外轮3片较挟,先端钝圆或梢尖,黄绿色,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:雄蕊6,长1~1.5厘米;子房3室,花柱较粗,柱头3歧而外反。蒴果六角矩形,长7~20毫米,径达12毫米。种子薄而扁平,半圆形,黄色。花期6月。果熟期8月。
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。分布四川、西藏、云南、甘肃、青海等地。
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,惟本种鳞茎圆锥形,直径6~8毫米。叶下部的常对生,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,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4~6.5匣米,宽3~5毫米,先端不卷曲。花被片长2~2.5厘米,外轮长椭圆形,内轮矩状倒卵形,外面浓紫色,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;花丝密被短毛。
生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。分布四川和青海交界处。
③棱砂贝母,又名:雪山贝。
多年生草本,高25~40厘米。鳞茎圆锥形,径1.5~2厘米,鳞叶6~10片。茎绿褐色.叶互生,少有对生,无柄,基部稍抱茎,绿褐色或紫褐色:叶片长卵圆形,长4厘米左右,宽5~20毫米,先端不卷曲,上方叶窄小,顶生叶披针形。花单生于茎顶;花被长卵形,长3~4厘米,黄绿色,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标点,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,宽2毫米的腺穴;雄蕊6,花丝无毛。蒴果长16毫米。种子椭圆形,具翅,大小约2~3毫米;花期5月。果期7月。
生于高寒地带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【药材】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、青贝、炉贝3类。松贝、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、乌花贝母;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。
①松贝
干燥鳞茎,全体呈圆锥形,顶端尖或微尖,直径4~12毫米,颗粒最小者称\"珍珠贝\"。表面白色诚淡黄色,外围为2瓣鳞叶,1瓣大,略呈马蹄形,1瓣小,略呈披针形,相对抱合,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枚。底部中央,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,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。不论颗粒大小,均能端正起立,顶端均不开裂。质硬而脆,富粉性,断面白色,呈颗粒状。气微弱,味微苦。以质坚实,颗粒均匀整齐、顶端不开裂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阿坝藏族自治州),为川贝中之最优品。
②青贝
干燥鳞茎,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,颗粒多歪曲,高5~10毫米,直径1~1.6厘米。外表色白微黄,顶端开裂,平或略尖,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,墓部常残留须根。断面粉白色,颗粒性,富粉性而坚实。气无,味淡。以粒小均匀、色洁白、粉性足者为佳。
主产青海、四川和云南交界处,品质亦优。
③炉贝
干燥鳞茎,呈长圆锥形如马齿,顶端尖,高1~2厘米,直径约1~1.5厘米。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,形成虎纹,习称\"虎皮贝\"。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,顶端开裂,基部较尖或圆。断面均显粉白色,粉质而较坚。气微弱,味淡。以质坚实、色白者为佳。
主产四川(昌都)、云南(德钦、大理),品质次于松贝、青贝。
此外,尚有下列几种,亦作川贝母使用:
①岷贝,为植物甘肃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鳞茎圆锥形。叶生于下部的对生,披针形至线形,长5~9厘米,宽5~10毫米,先端钝;上部的叶互生,对生,或3叶轮生,多成线形,先端不弯曲。花钟形,下垂,花被片长3~4.5厘米,黄色,有淡紫小斑点,花丝具乳头状突起。
主产甘肃。
药材性状似青贝,但色泽较白。
②平贝,为植物平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鳞茎圆而扁平。下部叶轮生,上部叶对生或互生,线形,长9~12厘米,宽2~6毫米,先端渐尖,呈卷须状。花单生叶腋,狭钟形,下垂,花被片长2~3厘米,紫黄色,具多数黄色斑痕。
药材圆而扁平,高5~8毫米,直径1~2厘米。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,外层2鳞片较厚,大小相似,互相合抱,顶端常开裂。断面颗粒性,粉质,坚实。气微酸,味苦。
主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等地。
③生贝,为植物伊贝母(又名:西贝母)的干燥鳞茎。
伊贝母鳞茎卵圆形。叶互生或对生,无柄,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,长4~11厘米,宽22~30毫米,顶叶轮生,线形至披针形,先端不呈卷须状。花单生或2~6朵成束状,顶生,钟形,长3~4.5厘米,宽2~2.5厘米,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,内面有不明显的暗色斑点。
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,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,高1~2厘米,直径1.5~2.5厘米。表面黄白色,有深黄色斑点,顶端尖或平,开裂或不开裂,基部扁平而凹入,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,内表面棕黄色。质轻而疏松,折断面颗粒性,微带灰质。气微弱,味微苦或带咸。以坚实而有粉性、不带咸味者为佳。
主产新疆。
④北贝,为植物一轮贝母的干燥鳞茎。
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,直径在1厘米以下。叶4~5片轮生于茎上部(仅1轮,偶有2轮),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,叶片先端不卷曲。花单生,暗紫色,上有黄色斑点。产华北、东北。
【炮制】拣去杂质,用水稍泡,捞出,闷润,剥去心,晒干。
①《雷公炮炙论》:\"凡使贝母先于柳木灰中炮令黄,擘破,去内口鼻上有米许大者心一小颗后,拌糯米于带上同炒,待米黄熟,然后去米取出。\"
②《本草述钩元》:\"姜汁泡,去心。\"
【性味】苦甘,凉。
①《本经》:\"味辛,平。\"
②《别录》:\"苦,微寒,无毒。\"
⑧《唐本草》:\"味甘苦,不辛。\"
【归经】入肺经。
①王好古:\"肺经。\"
②《雷公炮制药性解》:\"入心、肺二经。\"
③《本草经解,:\"入手太阴肺经、手阳明大肠经。\"
【功用主治】润肺散结,止嗽化痰。治虚劳咳嗽,吐痰咯血,心胸郁结,肺痿,肺痈,瘿瘤,廉疬,喉痹,乳痈。
①《本经》:\"主伤寒烦热,淋沥邪气,疝瘕,喉痹,乳难,金疮风痉。\"
②《别录》:\"疗腹中结实,心下满,洗洗恶风寒,目眩,项直,咳嗽上气,止烦热渴,出汗,安五脏,利骨髓。\"
③《药性论》:\"治虚热,主难产作末服之;兼治胞衣不出,取七枚末,酒下;末,点眼去肤翳;主胸胁逆气,疗时疾黄疸,与连翘同主项下瘤瘿疾。\"
④《日华子本草》:\"消痰,润心肺。末,和砂糖为丸含,止嗽;烧灰油敷人畜恶疮。\"
⑤《本草别说》:\"能散心胸郁结之气。\"
⑥《本草会缠):\"治虚劳咳嗽,吐血咯血,肺痿肺痈,妇人乳痈、痈疽及诸郁之证。\"
⑦《本草正》:\"降胸中因热结脚及乳痈流痰结核。\"
⑧《本草述》:\"疗肿瘤疡,可以托里护心,收敛解毒。\"
【用法与用量】内服:煎汤,1~3钱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调敷。
【宜忌】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。
①《本草经集庄》:\"厚朴、白薇为之使。恶槐花。畏秦艽、矾石、莽草。反乌头。\"
②《本草经疏》:\"寒湿痰及食积痰火作嗽,湿痰在胃恶心欲吐,痰饮作寒热,脾胃湿痰作眩晕及我厥头痛中恶呕吐,胃寒作泄并禁用。\"
【选方】①治肺热咳嗽多痰,咽喉中干:见母(去心)一两半,甘草(炙)三分,杏仁(汤浸去皮、尖、炒)一两半。上三味,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弹子大。含化咽津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丸)
②治伤风暴得咳嗽:贝母(安心)三分,款冬花、麻黄(去根节)、杏仁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,炒研)各一两,甘草(炙锉)三分。上五味,粗捣筛,每服三钱匕,水一盏,生姜三片,煎至七分,去滓温服,不拘时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汤)
③治伤寒后暴嗽、喘急;欲成肺萎、劳嗽:贝母一两半(煨令微黄)。桔梗一两(去芦头),甘草一两(炙微赤、锉),紫菀一两(洗去苗土),杏仁半两(汤浸,去皮、尖、双仁、麸炒微黄)。上药捣罗为末,炼蜜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下二十丸;如弹子大,绵襄一丸,含咽亦佳。(《圣惠力》贝母丸)
④治小儿咳嗽喘闷:贝母(去心,麸炒)半两,甘草(炙)一分。上二味捣罗为散,如二、三岁儿,每一钱匕,水七分,煎至四分,去滓,入牛黄末少许,食后温分二服,更量儿大小加减。(《圣济总录》贝母散)
⑤治百日咳:川贝母五钱,黄郁金、葶苈子、桑白皮、白前、马兜铃各五分。共轧为极细末,备用。1.5~3岁,每次二分;4~7岁,每次五分;8~10岁,每次七分,均一日三次,温水调冲,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。(《江苏中医》(2):36,1965)
⑥治久嗽咽嗌妨闷,咽痛咯血:贝母不以多少,为细末炼蜜和丸,如弹子大,每服一丸,食后含化,日可三服。(《鸡峰普济方》贝母丸)
⑦治肺痈肺萎:川贝一两,天竺黄、硼砂各一钱,文蛤五分(醋炒)。为末,以枇杷叶刷净蜜炙,熬膏作丸,芡实大,噙咽之。(《医级》贝母括痰丸)
⑧治吐血衄血,或发或止,皆心藏积热所致:贝母一两(炮令黄)。捣细罗为散,不计时候,以温浆调下二钱。(《圣惠方》)
⑨治忧郁不伸,胸膈不宽:贝母去心,姜汁炒研,姜汁面糊丸,每次七十丸。(《集效方》)
⑩化痰降气,止咳解郁,消食除胀:贝母(去心)一两,姜制厚朴半两。蜜丸梧子大,每白汤下五十丸。(《卫生杂兴》)
⑾下乳:牡蛎、知母、贝母,三物为细末,同猪蹄汤调下。(《汤液本草》三母散)
⑿治瘰疬便毒:皿母、皂角子各半斤。为细末,用皂角半斤锉碎,搓揉浓水,滤过作膏子,和药末,丸如梧桐子大。每服五、七十丸,早晨酒下。(《昔济方》贝母丸)
⒀治喉痹肿胀:贝母、山豆根、桔梗、甘草、荆芥、薄荷,煎汤服。(《本草切要》)
⒁治乳痈初发:贝母为末,每服二钱,温酒调下,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,垂乳良久乃通。(《仁斋直指加)
⒂治冷泪目昏:贝母一枚,胡椒七粒,为末点之。(《儒门事亲》)
⒃治小儿鹅口,满口白烂:贝母去心为末,半钱,水五分,蜜少许,煎三沸,缴净抹之,日四、五度。(《圣惠方》)
热点排行
- 黑顺片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黑顺片是一味中药材,具有回阳救逆、补益阳气的功效!黑顺片各家论述有哪些 … [详情]
- 金线吊葫芦_金线吊葫芦的功效|功能主治 多年生蔓生藤本。块根形状多样,纺锤形、葫芦形、卵形或椭圆形,表面棕褐色 … [详情]
- 元胡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元胡是一味中药材,具有理气止痛、活血散瘀的功效,主治胃痛、痛经、跌打损 … [详情]
- 百步的功效与作用 百步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百步是一味中草药,有温润肺气,止咳,杀虫的功效,主治风寒咳嗽,百日咳, … [详情]
- 常用中药淫羊藿功效与作用 临床观察认为有兴奋性机能作用,但在实验上,结果不一致。有报告谓淫羊藿在 … [详情]
热门推荐
好文阅读
- 中老年人更容易患癌的原因 中老年人如何预防癌症 心理压力过大会导致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的成分增多,从而让人容易受到 … [详情]
- 眼睛下面有细纹应如何来护理 眼睛下面有细纹怎么办,出现细纹,多半原因的因为缺水,而补水已经成为重中 … [详情]
- 黑发养生粥 既乌发又养颜 白发有很多原因,想要让白发变成黑发,可以通过食疗的方式来进行,黑发养生 … [详情]
- 中医解说:秋季进补多吃哪些食物好 中医解说:秋季进补多吃哪些食物好,到了秋季我们就会想到要如何进补,那么 … [详情]
- 女人最容长斑的时期 你知道吗 老年斑是皮肤老化的一种表现,一般人在暮年的时候都会出现。尤其是皮肤白皙 … [详情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