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中药360
当前位置:首页 >> 中药禁忌 >> 中药配伍:“反”“畏”之中藏玄机

中药配伍:“反”“畏”之中藏玄机

来源:中药360 时间:2013-10-05 16:51 编辑:liuhailing 手机版访问
导读:“本草言明十八反,半蒌贝蔹芨攻乌。藻戟遂芜俱战草,诸参辛芍叛藜芦。”这就是有名的“十八反歌诀”。...

  “有毒”似“无毒”,用药有玄机

  既然相反相畏之药合用可能有毒性,上述医案又何以能够救人呢?

  中医自上古即有“大毒去病,十去其六”之说,认为祛病愈疾的药物即为“毒药”,而补虚扶正的药物看作“无毒”。明代医家张景岳曾说过:“凡可辟邪安正者,均可称为毒药,故曰毒药攻邪恶也。”

  因此,中医专家如张文元、林通国等提出了药物配伍“拮抗学说”的新的学术观点,认为相反相畏之药并用,彼此拮抗而缓和了毒性;另外,两毒相激,有协同和化合的作用,从而增加了临床疗效。他们提出相反相成、相反相夺、相反相激、反畏相激等新的学术观点。这种师古而不泥古,勇于创新的观点和临床经验,是对中药配伍毒药攻邪的古典理论的继承、创新和发展。

  到了现代,科学家们也在通过药理研究和动物实验,验证“十八反”、“十九畏”的科学性,研究数据表明:甘草与甘遂合用时的毒性大小,取决于甘草的用量比例;贝母、半夏与乌头配伍,则未见明显的毒性;而细辛与藜芦同煎,则导致了实验动物的死亡。

  可见,中药的“反”、“畏”,是前人经验的总结,自有他的道理。那些反药方剂的产生,往往是针对个别的病例,非猛药不可救,不能说具有普遍性。对于普通患者而言,目前大多数学者还是认为,若无充分根据和应用经验,一般不应以相反相畏之药合用。特别是缺乏医药专业知识的患者,更不能自作主张、“以毒攻毒”,乱用“相畏”、“相反”的中药。

热点排行

好文阅读

快速导航Navigation